公告版位

目前分類:親子關係 (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班上一些孩子最近的行為表現進步很多,很想讓全班也感受到他們的進步,於是我們玩起了「優點大轟炸」這個遊戲。


這是個還滿老掉牙的老遊戲,卻十分有教育意義。遊戲方法其實很簡單,就是將黑板分成三個區塊、全班分為三個小隊,鎖定一個「需要被發掘優點」的弱勢孩子,每個人輪流出來寫一個被轟炸者的優點。哪一個小隊通過的優點最多,那一小隊就獲勝。

為了避免混亂,各小隊每次只能有一個人出來寫優點,其他人必須乖乖坐在椅子上,秩序列入評分中;而且每個人也要輪流上台寫優點,不可以只有一個人代表。突然間,找尋別人的優點,變成了有時間性的競爭遊戲,於是大家都拚命的挖出腦袋裡對這個人的好印象。

評審當然是老師囉,真實的優點就會被留下來,亂寫上的就會被擦掉。

檢驗每一條優點的同時,也是對這個孩子再一次的讚美!滿滿的黑板上,都是大家對這個同學提出的讚美。

只有一個被轟炸者,大家顯得意猶未盡,於是我們再換另一個主角,大家再來瘋狂轟炸這個人的優點吧!

隔天,在孩子的聯絡簿裡,出現了關於「優點大轟炸」的短文。就如同孩子小青說的:他們都感受到這個遊戲的意義了,原來,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。

今天下午第二節上課時,老師讓我們玩了一個很有意義的遊戲。遊戲內容是:每一個小隊都要在黑板上,寫下老師指定的人的優點。我們寫了同學的優點,老ㄙㄨ最後下了一個結論:「再怎麼文靜的人,都有他的優點。」

這句話,應該是老ㄙㄨ讓我們玩這個遊戲的重點。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遊戲,但它告訴我們的知識可不小:「不管再怎麼可惡或再怎麼壞的人,都有他們的優點!」這就是遊戲的主旨。

孩子阿嘉也說:「能看出別人的優點,會相處得比較好,因為就不會常看到別人的缺點。」

今天我很快樂,因為我了解了兩個人的優點。看出別人的優點會相處得比較好,因為就不會常看別人的缺點。了解別人好的地方,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!


真誠的希望能藉由這個遊戲,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優點,也能對自己更有自信;同時也希望藉由這個遊戲,每個孩子都能學會去尊重別人、不排擠別人!

<pchome電子報>

pin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要出門了,他們說不要,不搭理大人的吆喝與準備出門的忙亂,他們自顧自的、悠閒的坐在地板玩著他們的玩具。
洗完澡,該穿衣服了,他們說不要,光著小屁股在家裡,四處狂奔,還跑到床上翻跟斗拉床單,咯咯咯的笑個不停。
該睡覺了,他們說不要,又去打開已關掉的燈光,坐在地板上,埋首翻閱自己的書本,還大聲閱讀出聲。
不合作,他們就是不合作。不理會,他們就是不理會。

我看著他們的執拗與固執,心裡的怒氣隱隱在蠢動。我感覺自己的不平衡與壓抑的情緒。
我再度喊著他們的名,回應依然是不理會。我決定,堅持身為爸爸與媽咪的堅持。
他們警覺到,也感覺到,他們開始以最原始的哭鬧來表達抗拒。

不理會孩子的執拗,抓起哭鬧孩子的小手,走。我們去談天。一進門,一關門,門裡門外,世界大不同。
霎時他們收起眼淚與啜泣,我們聆聽著,我們對話著,我們告訴他們我們的希望,他們表達他們的需要。
天真孩子含淚的表情與動作,著實讓大人心疼著,但是我不能表現我的心疼,此時的軟弱躲藏在偽裝的堅強下,至少我想讓孩子知道,這是我的界線,我的原則。

擁抱化解了剛剛一觸即發的衝突,他們的親親伴著我的親親。我們和好了,也和解了。
無理取鬧的精靈離去,可愛又懂事的精靈來到。

晚上,我筆記著今日的事件,不斷的想到有關孩子的情緒問題。
兩歲至三歲的孩子,在情緒上的表達,開始顯得明確而且直接。
無理的要求漸漸多了,但是相對的,這也表示能夠說理溝通的時間也漸漸多了。
恩愛不是常哭鬧的孩子,他們是可以跟我們講道理的。

雖然對近三歲的他們來說,跟大人談天也許是比較成人式的說法,但是不管他們倆能聽懂多少,至少我感受到他們是可以體諒並接收我們希望他們怎麼做的訊息;然而再乖的孩子,也是會有執拗的時候。
當孩子執拗時,情緒的影響也很容易令大人也隨之起舞;如果大人也跟著起舞,那麼毋寧是陷入了衝突的圈套,親子間的緊張感升高,家庭氣氛也會從親和轉化而成對峙。

在這段自省歷程中,我察覺到情緒與孩子情緒間的連結。好幾次,我發覺到我自己的隨之起舞。當孩子開始不安哭鬧,我也開始感覺不安與緊張。

不知不覺中,我的音量會變大,我的表情會變兇,我的態度也會變差,我的不安與煩躁顯現於外,而不安與煩躁卻也讓孩子更加的不安與煩躁,就這樣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惡性循環。

我不斷的自省著,也不斷的修正著。
於是漸漸的,探知自己的內在情緒與感受後,我反而更加知道自己的可能的情緒地雷區,於是在遇到狀況時,處理的態度與方式也漸漸柔軟,逐漸同理。
現在當察覺緊張對峙的氣氛要來臨時,我們會跟孩子說,來談天吧。我們採「隔離談天」的方式。

到房間說說話,沒有旁人的干擾,沒有旁人的支援,孩子很快就會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,要知道,孩子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,只要給他一點時間,一點機會,這樣的能力展現往往是出乎意料的。
因為沒有干擾,大人的情緒也跟著很快平復理性,在與孩子對話的過程中,也漸漸可以知道訣竅,並求得方法。

我常跟爸爸一起討論,「愛的小手」的威嚇是暫時性的,是一種輔佐權威的工具,卻也是一種威權的象徵。

面對逐漸懂事,開始分辨是非的孩子,小手的存在有時反而會混淆他們對事件的正確分辨態度;對錯的界線可能會被孩子誤認為是建立在屈服威權的力量上,
這是我們不得不憂慮顧及的。
什麼是對的,什麼是錯的,應該發自於內心,而非屈服於權威。

理性的跟孩子分析與討論心情的分享,雖然可能要花比較久的時間與精神,也許效果不若面對威權的明顯,但是可以顯見的,孩子的接受度高,而孩子行為的改變,在潛移默化之間悄悄的會起變化。

在恩愛兩歲八個月的時候,我記錄下面對他們無理取鬧時的處理方法──隔離與談天。

 

<pchome電子報>

pin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不知從何時開始,大人總喜歡說:「快一點、快一點!」「來不及了,再快一點!」孩子吃飯時,要孩子快一點;穿衣服時,也要他快一點;走路時,更要快一點。到底,我們在追趕什麼?又何需如此匆忙?

身為新聞工作者,我每日的生活都在與「截稿、來不及、最後一秒」奮戰。在外採訪,總是拿著麥克風匆忙追逐受訪者;回到辦公室,又必須在短短時間內寫稿、過音、剪接,最後再以一秒至少七、八個按鍵的打字速度完成主播稿的撰寫;在電視台新聞部裡,每個人都行色匆匆,強悍、有效率是我們在工作上的基本要求,也在不知不覺中,成為我的習慣。而這些習慣也如影隨形表現在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,永遠都有「趕不及」的焦慮。

第一次真正察覺自己實在太緊繃,是在懷著女兒即將臨盆之際,那時已經懷胎九個多月,正在休產假;某日與姊妹淘相約閒逛,不知怎麼的,我就是習慣拚命走,不管是逛商店、過斑馬線,我總是走在朋友前面。後來朋友問我到底在趕什麼?我說:「沒有啊!」女朋友問:「那為什麼走那麼快?」她覺得自己都沒在享受午後時光,而是一直努力在追上我的腳步。我聽了心一驚,「怎麼會這樣?」停下腳步才發現,我的兩條腿的確已經感到酸痛,而我也沒有真正享受到該有的悠閒。

此後,我要求自己「忙而不慌」,動作保持效率,但心情要保持從容平靜;每當我又開始慌亂時,就深呼吸,提醒自己,該放慢腳步囉。陪伴孩子也是一樣,現代父母很多是雙薪家庭,孩子上幼稚園前,大多請長輩幫忙或請保母看顧,僅能用有限的時間陪伴,但往往因為下班又有一堆事情要處理,經常讓孩子好不容易等到爸媽回家,卻又要忍受父母親不斷重複「快一點」的轟炸。其實,陪伴孩子不在時間長短,而是有沒有「專心」陪伴;很認真的陪伴孩子半個小時、十五分鐘,彼此有交流、有互動,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親對他的愛。如果爸媽老是心不在焉,邊忙其他事邊把孩子放在一旁,這樣的陪伴毫無品質可而,只能說是「同在一屋簷下」罷了。

有時,我們都忘了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,讓孩子可以在「不追趕」的環境中成長,有充分的時間探索萬物。孩子的感受力會在我們每日多出的五分鐘裡,漸漸被保存或強化。媽媽常跟我說,記得我很小的時候,感覺很敏銳,經常聽得到、或感覺得到大人沒有注意的事,並因而驚訝不已、開心許久。但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,我們的感受力被一點一點的消磨掉,我也越大越不容易被感動。但缺乏感動的人生,多無趣啊!

年過三十後,我學會多給自己五分鐘、多給先生五分鐘、多給孩子五分鐘,我這個從踏出社會就像陀螺旋轉不停,每日在工作與生活需求間打轉的人,有了這樣的學習,也輕鬆了身邊愛我的人、與我愛的人。

【當了媽才知道的事】

慢的教育更有滋味

五分鐘,可以讓孩子多做些什麼?帶孩子到公園、遊樂場玩耍時,鼓勵孩子盡情玩吧!如果環境安全,就讓孩子光著腳丫,用皮膚敏感的觸覺,感受土地最真實的滋味;或者當孩子在洗澡時,多給他五分鐘,讓他可以泡在澡盆裡玩水、泡澡,或者用泡沫在牆壁上塗鴉也很有趣!帶孩子到超市買菜,給孩子多五分鐘時間認識超市裡各種新奇的物品、食物吧,別老是拿了菜就急急忙忙去結帳,還催趕孩子不要逗留。只要多給五分鐘,孩子的每一項生活體驗,都會變得更精采。

 

<引用於pchome 電子報>


pin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 
吳念真父子拍檔:老子做不到,就別叫兒子做!
「那就是你所有導演的作品喔,那麼冷門又不出DVD。」「媽的咧!」回嗆的,是四年級的吳念真,吐槽的,是他七年級的兒子吳定謙。9月中,美國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「向大師致敬——楊德昌╱吳念真電影展」放映吳念真執導的《多桑》與《太平.天國》,吳念真正講到為了找尋舊作拷貝赴展,花了他一番功夫。這對父子,說不像,真不像;但說像,還真像。

文/盧智芳  攝影/杜志剛

吳念真 vs. 吳定謙

天蠍座、「白肉底」的吳定謙比起獅子座、「黑面」的吳念真整整高出一個頭,兩人對話你來我往,「幹!」「靠夭!」此起彼落,比大聲兼動手動腳,毫不客氣。

撂起狠話針鋒相對,但在人生步伐上,父子間卻存在某種奇妙的默契。退伍後在輔仁大學夜間部主修會計學的吳念真,26歲時創作第一部劇本;3年後以《同班同學》奪下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,同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企劃部編審,從此催生出數十部膾炙人口的台灣新電影。

而26歲的吳定謙,台灣大學戲劇系畢業後,今年首度獨當一面,在綠光劇團新戲《出口》中執導演筒。明年初重新上演的吳念真編導舞台劇《人間條件1》中,他也擔綱演出。

父子同台,吳念真大部份時間都很酷,雙手交叉胸前,說話一停頓,眼神就嚴肅起來。倒是吳定謙表情豐富,眼睛三不五時望向老爸側臉,偶爾還用手肘頂他一下。

在不停的調侃與幹譙中,有種「道上男兒」的相知相惜與「兄弟默契」在流動。吳定謙讀得懂父親生命中的滄桑,吳念真看得出兒子需要的自由呼吸。把這最珍貴的理解送給對方,其實也不必明說,反正,彼此都懂。

粗獷又細緻,另類又動人,這是吳念真與吳定謙的父子關係。

問:26歲時的吳念真跟今天26歲的吳定謙,不管是做的事情、面對的環境上,有什麼不同?

吳念真(以下簡稱真):我30歲的時候生他,26歲時我已經出第2本書,拿過2次聯合報文學獎,開始寫第1個劇本。可是大學還沒畢業,因為我是當完兵才開始念大學。

退伍之後念書,覺得一切才剛開始,正要打基礎,人生到底要做什麼?還不確定。我跟他不一樣的是,我們那年代覺得當完兵就要負擔很多責任,要養家、戀愛;戀愛就要結婚、買房子。他們當然也有負擔,但大概可以省掉養爸爸這一項。我們這一代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,也是自己可以養自己的第一代。

問吳定謙(以下簡稱謙):你會同意你這一代比父親當年輕鬆嗎?

謙:我覺得壓力不一樣。每個世代都有必須面對的問題。我們這一代要出頭很容易,但想要站在一個地方不倒,很難。像現在出國很容易,但要怎麼跟更遠的人競爭?這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。

問真:你在定謙成長過程中就會特意灌輸這種憂患意識?

真:不會。

但我以前跟太太講過,有機會就讓他出國,看看進步的社會到底在發生什麼事。後來他也去啦,但因為太小,什麼都不記得,只記得荷蘭的公共汽車。

謙插話:幹,你叫我3歲去荷蘭,我哪記得啊!千萬不要像這種父母,送3歲小孩去歐洲玩一趟,然後回來一直說「3歲就送你去歐洲。」我甚至懷疑我根本沒去過,只是他們拿圖片給我說「嘿,吳定謙,你去過荷蘭喔!」

做喜歡的事,日子比較好過

問真:你講過很多次要給小孩充分自由,但當過父母的都知道,這真的很難。

真:我16歲就離家到台北工作,很多觀念跟別人不一樣。父母親沒管我們,我們還可以自己找到一條路。有些朋友的小孩明明喜歡音樂,父母偏叫他念醫,痛苦得要死。我絕不扮演這種角色。

我最討厭一件事:自己做不到的事叫兒子做。有一次他媽媽罵他「數學這麼爛,也不去補習」,我聽了受不了說:「我也很爛啊!」我大學數學考10.18分是人生奇恥大辱啊,憑什麼叫兒子數學很好?他現在的分數還比我們兩個屌。

未來的世界,你只要做你喜歡的事,日子就會比較好過。我畢業前就知道我不會走會計,因為當時已在中影寫劇本。教授跟我說:「你成績不錯,應該走會計,做那個不是事業。」但現在只要大學同學聚會,很多人都講,他這輩子最幹的就是做會計,無趣。

自己就有這種經驗了,為什麼還要兒子去做?還有,憑什麼認定哪個行業就會比較好?在裡面就會很快樂?誰說的。

問謙:雖然父親這麼說,但你走上戲劇這條路,真的沒有受到他任何影響?

謙:他從來沒有叫我要做什麼或不要做什麼。如果自己選錯了、選得不開心,也是一種學習,必須自己去面對。

我曾問:「我長大了,你希望我做什麼?」他說:「你做什麼都好,不要當編劇就好了。」(吳念真在旁大笑)當時當然覺得好笑,因為他自己就是個編劇。

對我影響最多反而是小時候,他因為工作常租各式各樣的錄影帶回家看,他看我就跟著看。那些東西一直存在我腦子裡,跟著我慢慢長大。

後來真的想念戲劇時,回想起來,我吸收的資源好像比別人多了一點點,就是從小到大因為他的關係。

真:你希望你兒子幹什麼,你就做給他看。你如果希望兒子沒事多看書,那你每晚會不會拿一本書來看?不要自己看電視叫兒子看書。

人家問我希望兒子做什麼?到現在都沒有變,我希望他健康、善良、樂觀、幽默、朋友多。這樣就好。

沒想過做得好要讓父親驕傲

問謙:講到生涯,年輕人最想追求的就是「做自己」。當你決定要走一個父親了解、甚至有權威去評斷好壞的領域時,沒有任何掙扎或壓力嗎?

謙:坦白說,我覺得還好。

在我決定去申請戲劇系,以及考上決定要去念時,他們是最後被我告知的。

真:對,那時我跟我太太講:「完了完了,免想要靠依了(台語)。」

謙:大概我也是滿「做自己」的人吧,至少目前為止我都沒有後悔。我沒想過做得好要讓他驕傲,也沒想過做得不好,他會來指導或批評。

真:我的想法是:先讓他選。沒進去過,怎麼知道怎麼樣?選擇錯誤,重新念大學都沒關係。多花4年,省得以後痛苦40年。如果他真的念得沒興趣,我會出來建議他:「換」。

問真:你當時沒從「專業」角度評估,他到底是不是這塊料?

真:阿狗阿貓都在做了,他去念應該比別人好一點吧。


問:從「父子」轉為「同行」,有沒有看到不一樣的彼此?

真:我們在工作場合可以消遣來消遣去,但是演出很嚴肅。在家裡我們是各做各的,有狀況他就從房間下來聊一聊。有時兩三天也沒見到一次面,我聽到他回來,碰碰碰,看一下幾點,王八蛋,這麼晚回來,這樣子而已。

謙:我記得小時候有次被我媽罵,她講到一半突然說:「吳定謙,你知道媽媽為什麼會跟爸爸結婚嗎?」我說因為爸爸是吳念真。她說:「錯!不是,因為爸爸做事很認真。」我真的滿佩服他的,因為……(吳念真仰頭望著天花板)。

(記者插話)問真:為什麼他說很佩服你,你的表情是這樣?

真:因為我不太覺得啊,他從來沒表達過佩服我,他很不屑我。

謙:身為他的家人,我跟我媽都看到他痛苦、寫不出來、焦躁的那一面。可是,這麼多年來他一直都選擇這條路。在我眼裡,我覺得他面對自己工作的時候非常認真,只有面對食物時很不認真,隨便吃都好。

這可能是他潛移默化給我的影響,你在選擇自己的工作時,有權利去選擇喜歡去做的,可是選擇以後,請你認真去做。

對幹起來父親一定輸

問:你們兩個從沒有衝突過?

真:沒有。

問:沒有「對幹」過?

謙:對幹什麼?他一定會輸啊!我這樣撐住他(伸手頂住吳念真腦袋),他就別打啦!

問謙:你都沒有叛逆或反抗期?

謙:反抗是因為有壓制,才能去丟石塊、搞運動啊。沒有壓力揮空拳,這樣很蠢哩。

真:他要做什麼,我又沒反對過,他要叛逆什麼?

問謙:譬如像刺青、穿環這些事啊?

謙:有想過。

問:但是沒做?

謙:我不知道刺青要刺什麼。

真:你要寫「孝順父母」。

謙: 「塞」(台語)啦!寫精忠報國算了!

刺青一定要選一個對自己非常有意義的東西,刺在一個覺得最棒的部位,可是我找不到。

問真:你都沒有看不順眼的事情?

真:很少,這一點我很感激他,他只會做些幼稚的事,現在有時還會,但這是人生經驗。

有時候他會跟他媽媽大聲,我就說:「你有看過我跟阿媽這樣講話嗎?」

問:喜歡的運動、支持的球員也都沒有不同?

謙:他看高爾夫,我看棒球。

真:棒球我也看,看這個人很奇怪,怎麼帶著波士頓紅襪隊的帽子看洋基。

謙:(大聲辯駁)因為找不到洋基隊的,我很困擾啊!

問真:價值觀呢?或生活方式?

真:不會啊。他大學畢業那個月就對我說:「爸,這個月開始不要給我零用錢」,就沒跟我拿過了。我有時問他,他說我有存款,那就好了。

他不要欺負別人、看不起別人、危害社會就好。我最討厭看不起別人的人,尤其知識分子,尤其台灣的。

問:你們有讓彼此難過的時刻嗎?

真:So far我沒有。

謙:(沉吟了一分鐘)。喝,這個好私密喔。

因為他成名得早,他必須面對的壓力、必須扛起的責任,比周遭的人都多。有時候我很喜歡看他的背影,因為我覺得很安心,遇到事他一定會衝到第一個,把事情扛起來。他不會讓長輩或其他人擔心太多。

我有一兩次看了難過的時候是,幾年前家裡有人過世(編按:吳念真的父親、弟弟、妹妹都因自殺過世),看到他的背影覺得:他真的很累,捨不得。看到他因為自己在乎的人必須離開,忍不住掉眼淚,反而是我最難過的時候。

別想哪個行業能養活自己,沒那回事

問:相處26年來,有沒有那一刻,你們有一種「重新認識彼此」的感覺?

真:此刻,最近。

第一,因為他當導演了,開始承擔責任。我在旁邊看到他進入人生另一個階段。我那天跟我太太講,兒子長大了。

要跟一群人一起工作,而且當leader,人才會變成大人。只是上班當職員,天天罵老闆,今天罵完明天繼續罵,永遠長不大。

謙:以前他一直是很隨性、很浪漫的人,但年紀愈長,我看到他不像以前那麼多笑容,會覺得不捨,也覺得:幸好他在。

問:有沒有一個很想問對方、卻還沒問的問題?

真:我沒有哩。

謙:我想想看……你為什麼不用iPhone?

真:年紀大事情已經很多,不要再搞一個東西很麻煩。我巴不得不要用行動電話。

問:不管在職場或家庭,很多人都覺得要跟不同世代溝通很痛苦,你們可以給什麼建議嗎?

真:每個小孩都是獨立生命,有他自己未來的道路跟他要去試探的事,不要把你自己的經驗硬丟在他身上。

第二,不要叫他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。你行,你自己去。

這個時代不要那麼肯定哪個行業才能養活自己,沒有那回事。

謙:太相信「做自己」這件事,有時是個弱點,因為會去忽略父母或職場上遇到的長輩。人只要活在社會,就必須不停跟人接觸,選擇自己所愛,喜歡自己所選,這是必然,但學習跟人相處,跟做自己是沒有衝突的。

問:用一個形容詞形容彼此,你們會怎麼說?

真:既親又遠。親,因為知道他是我兒子;遠就是,我真的希望他是個獨立的個體,有他獨立的樣子。

謙:(沉思很久)。

真:你說我術德兼修啊、內外皆美啊,不會這樣講喔?

謙:那公然說謊啊!

我想的都不是形容詞,都是動詞:夥伴跟分享。還有就是幸運吧!當初投胎的時候還不錯!

<引用於Cheers雜誌>

pin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.每個孩子都希望「被看重、被接納、被肯定」。
.投資「愛與關心」,就能點亮孩子的心燈。

長久以來,金城的爸媽都在都市裡工作,聽說感情不好,也很少回來南投看金城這「獨子」。

每天,念四年級的金城就和阿嬤住在一起,相依為命。

也因沒有父母教導,金城變成一個頑劣的小孩,他在學校裡,常欺負同學;

放學時,路邊撿到樹枝,就往人家院子裡丟;有時,甚至撿石頭,莫名其妙地對小朋友亂扔。

一天,有個老阿嬤帶著孫子來向我告狀,說金城又拿石頭丟她小孫子……

說真的,我很頭痛,金城沒有父母同住,行為是如此頑劣、乖張,

我也講過他好幾次,但都沒用,他還是我行我素。

不過,金城的體育很棒,賽跑都是「第一名」;

相反地,我的小兒子手腳不靈光,賽跑都是「最後一名」。

所以我靈機一動,就對金城說:「金城,你賽跑那麼棒,你來當老師兒子的『賽跑老師』好不好?」

金城很高興地說「好」!可是我那才念一年級的兒子十分害羞,不肯學賽跑!不過,金城天天很有耐心地,自己跑操場、示範給我兒子看;跑了六、七遍之後,我兒子才肯和金城手牽手、學習慢跑。

一天,金城發高燒,兩天沒來學校上課。

中午,我到菜市場買了一些蘋果,再到金城家探望他。

金城,和阿嬤住在一個又黑又暗的屋子裡,

他的小床,就擺在客廳的角落,沒有窗戶,沒有亮光。

全身發高燒、躺在客廳小床的金城,一看到我,就開始掉眼淚;

而年老的阿嬤也難過地在一旁說:「這囝仔發燒成這樣,我嘛不知要怎麼辦?

他爸媽已經半年多沒回來看他了……」

我從來沒看過金城哭泣過,以前他都是頑劣不冥地向人扔樹枝、丟石頭。

可是,這孩子,爸媽似乎已經不要他了;

他,躺在床上,孤伶伶地,把一張哭泣流淚的臉,轉向陰暗的牆壁!

我靠近金城,蹲下來,摸摸他的額頭,拭去他眼淚,

也用涼的溼毛巾擦擦他的臉,並把蘋果放在他的床頭。

看著金城,我突然覺得,他不是頑劣、不聽話的壞小孩;

他,只是缺乏「爸媽的愛」的可憐小孩啊!

此時,我撫摸著金城的頭,看著他的淚,嘴巴也哼唱著「兒歌」——

「藤搖籃,竹搖籃,好像一隻小小的船;小寶寶,閉上眼,快快坐船出去玩!

飄大洋,過大海,不用槳、來不用划;小寶寶,閉上眼,快快坐船出去玩……」

不久,咱們南投發生了「九二一大地震」,學校附近也是極為嚴重的災區,

房屋倒了,到處斷垣殘壁,沒水沒電,電話不通,大家也都不敢住在高樓,紛紛跑到空地住帳篷。

而我和家人,晚上也捨六樓住家(還好大樓未倒),而暫住在我教室裡。

那時,學校停課,災區一片殘破、荒亂的景象,我們白天也都到處當志工;

說真的,班上是不是有小朋友在地震中罹難,我真的不知道!

可是,當我偶爾回家時,我聽到電話答錄機中,有一個聲音,打了好幾次來問:

「老師,妳好嗎?……我騎腳踏車到處找妳,都找不到妳……老師,妳好嗎?……」

那,是金城的聲音——多麼可愛、多麼溫暖的聲音!

兩天後,金城騎腳踏車到學校來,意外發現我住在教室裡,他好高興;

他看我在教室沒有水,就立刻回家,在路邊排隊、要水,然後抬了一大桶水來教室給我。

隔天,當我清晨六點醒來,發現教室外的窗台上,放著一大碗「熱騰騰的稀飯」;

正當我查看是誰放了這稀飯時,只見一人影從遠遠辦公室的角落閃過。

我沒看見他的臉,但我真心收下他的好意——吃下一碗「熱騰騰的稀飯」!

翌日,清晨一起床,開門,教室外又是一碗「熱騰騰的稀飯」!

這次,他不巧被我撞見了,是金城,跟我心中猜想的人一樣!

於是我問他:「金城,這稀飯是你拿來的?」金城點點頭。

我又問:「那稀飯是哪裡來的?」

金城不好意思、羞怯地說:「老師……是我早上五點多去跟人家排隊,要來的!」

此時,我的眼眶頓時紅了起來!

孩子,謝謝你,真的謝謝你一大早起床、跟人家去排長長的隊,

把一大碗「熱騰騰、充滿愛的稀飯」送來給老師!

這,淡淡的菜稀飯——是我一生中所吃過「最香、最好吃」的稀飯!

感動小啟示

教育心理學中,有所謂的「亮點治療」,亦即每個孩子、每個人都有其「生命的亮點」;

老師和父母,都必須盡量發覺其「亮點」,並藉此鼓勵他、讚美他、給他有表現的機會,

也讓他的生命亮點「更加明亮」!

其實,教育,不就是在「點燃孩子的心燈」、「點亮孩子的希望」嗎?

愛的教育,並不在要求對方「立即改變」;

愛,是需要投資的,我們需要投資「關心、耐心與信心」,

讓孩子看到自己的「亮」與「能」。

因此,每個孩子、每個人都希望「被看重、被接納、被肯定」。

只要我們有慧眼,就可以將駑馬,變成「千里馬」;

只要老師有耐心、有愛心,頑劣的孩子也可能變成「鑽石」和「珍珠」啊

pin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朋友告訴我,她那個性憨厚、樂觀的小三兒子,有一回在週記裡老師所定的題目中寫著:

他最覺得沮喪的事,就是每天聽到父母說——快點,快點!

早上快點起床、在車裡快點吃早餐,因為上學快要遲到;

晚上快點吃飯、快點做功課、快點洗澡刷牙、快點上床睡覺……

年紀這麼小的孩子,卻察覺到那份週而復始、不得不趕的無奈和無力。

父母也很無奈,是什麼造就了這種「趕、趕、趕」的環境?

上一代的悠閒到哪裡去了?當然,那時學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,哪兒來的才藝安親班,

沒有多少父母會幫孩子檢查功課,連電視的卡通時間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點到六點,

也沒人將上班到晚上八、九點看成常態。

當今的父母無奈之際,也請想想,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環境改變之外,

「趕」是否已儼然成了現代人溶進血液裡的基因,無法自拔?

帶著孩子走在路上,尤其是小小孩,對一切總是那麼好奇;

寵物店、玩具店、蛋糕店,甚至是天外飛來人行道上的一隻小蟲子,都可以讓孩子著迷不已。

很多年前了,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,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。

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,但停留不到兩秒鐘,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?

「真有事情要趕路嗎?」不見得,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,而是父母沒有耐心,

孩子的好奇和觀察根本還未獲得滿足,就被父母催著離開現場。

我們要不要做個實驗:下回帶孩子到動物園,試著當一個不催促的旁觀者,

看看孩子一種動物可以看多久,才主動跟父母說:「走吧。」

即使一場巡禮只看了五種動物又如何?

輕輕鬆鬆過日子——尤其在該輕鬆的時候,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嗎?

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給孩子?停下來等等孩子吧——時時提醒自己。

 

<引用於pchome 電子報>

pin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父母願意花時間傾聽,並告訴孩子每件事的道理,也是手足可以鄉親所不容或缺的支持力量。

處理孩子的紛爭,父母的大原則是不要主動介入。
這是意境上的體會,只能在生活中遇到時,父母再慢慢琢磨何謂「不能言傳」。
但是,父母有太多的機會,碰上孩子就吵到您的面前,要您評評理,這時該怎麼辦?

認真地幫忙孩子,解決他們無法解決的難題,不逃避也盡量不嫌煩地耐著性子聽他們「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」。
既然孩子需要幫忙,父母就應發自內心地、認真地、盡全力地幫忙,
好像法官在審理案件,完全不打混摸魚,只差沒拿出筆記本錄音機而已。

怎麼幫呢?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,就是先聽聽甲說,再聽乙說,然後根據對錯當場做出「裁示」。
例如甲錯乙對,就解釋為什麼乙對,如果甲即刻提出 「抗告」,再根據「陳述」做出第二次裁決。

印象中,似乎沒有什麼媽媽解決不了的事。
但是,再強調一次,我從不拿什麼「大讓小」、「小聽大」之類的理由來搪塞孩子。
因為媽媽願意傾聽,然後 只以「事情的對錯」為最高判斷原則,
於是輸的一方,即使不能心悅誠服,但也都能坦然接受。

某個聖誕假期,先生帶著孩子和公婆去上海探親,
極少有機會與孩子分開的媽媽,沒想到後來一回到家,
姊姊就迫不及待地跟媽媽說:「媽媽,妳終於回來了。有件事要跟妳說,等妳等了好久..」
「什麼事?」媽媽馬上正襟危坐,孩子既然嚴肅,媽媽更不能嘻皮笑臉。

「就是弟弟在上海的時候常常做我不喜歡的事,叫他住手也不聽。」
其實,還是雞毛蒜皮,但是弟弟的確犯了家規—媽媽總是說,
別人說不喜歡的時候,即使你在開玩笑,也要馬上停手。
雖是雞毛蒜皮,但只要孩子心裡不舒服,就不能不等閒視之。
媽媽心疼姊姊忍了這麼久,於是隨口問了:「為什麼不跟爸爸說?」

「爸爸只會搞笑,根本沒用。」姊姊繼續說,「跟爺爺奶奶說也沒用,他們根本聽不懂我們在吵什麼。」

媽媽開始納悶另一個問題,這似乎更值得關心:
「平常,弟弟有這樣淘氣捉弄妳嗎?」印象中,他們倆都是極守規矩的孩子啊。
「沒有。弟弟平常不會這樣,因為他知道妳在,妳會管。」
此時的恍然大悟,終於明瞭一件事— 原來媽媽不厭其煩地幫孩子解決紛爭和心裡的不愉快,是多麼必要的一件事。

雖然手足紛爭多半是小事,但如果總有一方的心裡不舒坦、不甘願,
甚至覺得沒被公平對待,這些小事對於手足的感情,都會變成日積月累的殺傷力。

就像姊姊說爸爸以搞笑方式來逃避,以為混過去就當沒事了,但是事情不做了斷,是永遠不會自己消失的。

或許有人會質疑:父母不插手,不是正好能讓孩子練習處理紛爭嗎?

但,當孩子都已經明確地要求父母幫忙時,就不可以只丟下一句:「你們煩死了,自己解決,我不管。」
當父母時常無法主持正義,孩子就可能漸漸發展出自己的「非常手段」,
而手足的不良相處模式一旦定型,屆時父母即使願意花上好幾倍的力氣來調整,也常常是無力回天。

所以,趁著第一時間,我們就要認真傾聽,然後公平裁示。
孩子很需要父母設立的規矩,以及對各種事情的解釋,
讓孩子清楚知道什麼是對的、什麼是錯的,什麼可以做、什麼不可以。
父母願意花時間傾聽,願意花時間告訴孩子每件事情的道理,
也是孩子的童年可以快樂、手足可以相親所不容或缺的支持力量。

父母對孩子的付出,不論是時間還是耐心,有時候看似微不足道,但其實在冥冥之中,都會有它存在的價值。
千萬別對孩子說:「我對你的心血都白費了。」
如果真的白費,那可能就是心血用錯了地方囉。

 

<引用於pchome 還好,我們生了兩個孩子>


 

pin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