症狀:

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,好發於45歲以後的中老年人,據統計,55歲以上約有8成有此毛病,
超過70歲的人,更有高達9成,但年輕人如果受過外傷,造成關節軟骨破壞,也會提早退化。
現在電視廣告所言『蹲下去、站不起來』就是此種疾病。

 

『退化性關節炎』為關節內的軟骨經過多年的使用、受力漸漸磨損、軟骨厚度減少、失去彈性,
關節間隙變得狹窄,甚至密合起來造成關節變形,也會造成周圍的滑囊發炎、增生。
此時行走或運動時,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,使骨頭變性、硬化、壞死,變成囊狀空洞,
常併有發炎現象,容易發生在常動關節,如手指關節,或載重關節,如頸椎關節、腰椎關節、髖關節、膝關節等。

 

除了軟骨磨損、骨頭暴露造成的疼痛外,部分患者增生骨疣(俗稱骨刺)斷裂,
或合併滑膜炎、軟骨磨損產生的碎塊(關節鼠),也易有異物感刺激組織,產生疼痛;
一般來說,最常聽到患者敘述的就是關節有點「卡卡的」、「沙沙響」,
看其外形會發現關節變形、變大、變粗,關節活動時會產生嘎啦的雜音;
若骨骼磨至缺損時,導致朤頭變形,形成所謂的『O形腳』及『X形腳』。
嚴重時(滑膜炎急性發作期),關節處容易紅腫、熱痛、積水,

晨起時會有僵硬感,活動受限制,疼得讓患者幾乎無法走路。

依患病部位不同,會有一些特殊的症狀,如手指遠端指間關節變得粗大、疼痛,常被誤以為是痛風;
若發生在頸椎則會形成骨刺,壓迫到神經根,出現肩膀痛及手指麻木疼痛,
若是發生於腰椎所形成的骨刺,會壓迫坐骨神經,造成坐骨神經痛或產生間歇性跛行;

髖關節炎的酸痛向上傳到腰部,常被誤認為有腰椎疾病。

及時發現及早治療,否則拖久了,甚至關節喪失功能。

 

平日生活預防保健:

【運動】

適當的運動可有效改善關節周圍肌肉肌腱的強度與柔軟度,減少關節的僵硬與疼痛,促進關節周圍

的血液循環,加強肢體平衡及穩定度,如太極拳、瑜珈、慢走等運動較合宜。

【注意正確的姿勢】

為保護關節,避免蹲、跪或登山,以減少膝關節的負荷與磨損;提重物時保持背部直立,使用大關

節作支撐,把重量分散在幾個關節;拿取低處的物品時,彎膝蓋和髖關節,盡量不要只彎腰。

【適當的休息】

避免長時間的站或走,活動後應適度休息。
必要時應使用柺杖或助行器,分散關節負擔,減輕受損關節的壓力。應睡較堅實的床。
患者應避免拿重物、勿穿過硬的鞋子,以免加重關節的負荷。過重的人也要控制體重。
復健及藥物治療方面,主要以紅外線照射、熱敷及按摩等,來改善關節的疼痛及僵硬,
若已發生腫脹,則要改用冰敷。

【活動與保養】

1.控制體種,減輕脊柱及下肢關節負擔,延緩膝關節磨損與退化。

2.避免增加關節負擔的動作,例如蹲踞、彎腰、爬樓梯、走遠路等。

3.選擇緩和運動,增強關節周邊肌肉的力量,例如游泳、慢速行走。

4.善用手杖、護腰、護膝、護腕、護肘等護具(見圖)。

5.復健治療。

6.關節內注射玻尿酸、軟骨素。

【飲食調整】

1.減少發炎的飲食

動物性油脂會引起過多前列腺素,產生發炎情形,烹調食物應避免使用動物油,
例如豬油;Omega-3脂肪酸食物則有助於減緩發炎,最佳來源是深海魚,如鮭魚、鰹魚、秋刀魚、鯖魚。

2.補充鈣質

鈣質大量流失,會造成骨質稀疏,也會影響骨關節退化,
食物中包括牛奶、小魚乾,含有豐富鈣質。

3.補充膠質

膠質有助保持關節含水量、黏彈性,平時可以從蹄筋、海參、木耳等食物攝取。

 

治療方法:

1.有醫師會以針劑抽出關節內積水、減輕腫脹,不過,這多只治標、不治本,
暫時緩解疼痛腫脹後,又易在短時間內復發。

2.藥物治療:(1)止痛藥 (2)非類固醇消炎藥 (3)類固醇 (4)葡萄糖胺 (5)玻尿酸關節注射劑

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為主,對輕、中度關節炎患者,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或服用葡萄糖胺。

3.復健治療:

包括物理治療,如:冷、熱療、向量干擾波、微波等;膝關節活動度與股四頭肌肌力訓練。

依國外研究發現,無運動習慣的人,在年過40之後其肌力會急速下降,由此可知常規運動的重要。

4.手術治療:

 對於膝關節嚴重磨損的患者,只能採取手術方法來改善,常見手術方法有三種:
(1)
關節內視鏡手術:
 由於科技的進步,將針孔攝影機的原理運用在醫療上,現在不用將病患的膝關節打開,
    就可經由
兩個小洞,讓醫師清楚看到內部結構,同時可清洗發炎的關節及清除游離的骨軟骨碎片(骨刺),
    達到減輕關節疼痛的目的。對有磨損碎片存留、或合併退化性半月軟骨斷裂的患者效果最佳。

(2)高位脛骨切骨矯正術(骨矯正手術)

用於關節軟骨良好,但膝關節骨骼變形的病患。
適用於中年或較年輕、內側磨損嚴重、沒過度肥胖、外側關節空間尚可的患者。

(3)膝關節置換術

是把設計且活動良好的人工關節裝置在患者膝蓋內,只切除磨損之關節面極少部分骨頭,

術後患者住院照護傷口與復健後返家,其關節活動度、方便性,在醫療器材不斷演進下,

置換人工關節的患者,依然可以自由活動、走路,大幅改善生活品質,有助於銀髮族重返社會。

1.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:
    用於單一內或外側軟骨磨損嚴重的關節,手術時間短且病患關節恢復活動快。

   2.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:
    用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末期,亦是軟骨磨損已十分嚴重的關節。此時不但有骨骼缺損變形的問 

    題,同時周圍的筋、韌帶也會有攣縮的變化。經由有經驗的醫師執行手術,這是一個癒後十分 

    良好的治療。

 

一般說來65歲以上接受手術極可能可以終身使用。

但有些情況,如病情嚴重或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,

年輕的病人也是建議置換的,但年輕人的活動力旺盛,裝置人工關節磨損率更快,

日後可能需要重新置換人工關節。曾有過最年輕的手術病例是14歲,這個年輕人已經坐輪椅56年了,

希望有一天可以行走,而動了手術後,人生也恢復了色彩。

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個十分常見的老年疾病,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病症,
有些人並沒有任何不適出現,有些人只有稍微不舒服,有些人病情卻漸漸加重,值得我們留意,
保持理想體重、適當運動保持肌腱和韌帶的彈性,以及特別注意活動時姿勢等,都是關節炎預防之道。
若關節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就要就醫,及時治療,以免遺誤病情。

 

初期患者如果怕開刀,可考慮玻尿酸關節內注射液,維持關節軟骨的營養及穩定狀況,
舒緩疼痛,增加活動度,就像車子保養換油一樣。

雖然大部份病患經由保守治療就可達到很好的療效;

但萬一嚴重到需要手術矯治時,亦不可因畏懼而放棄治療。

一般人聽到要動大刀治關節炎都覺得可怕,尤其老人家體質虛弱,難免擔心復原狀況。

其實,關節炎的內科治療技術已大幅提升,靠藥物長期控制,多數關節炎可獲得良好控制,

不需進行關節替換手術,畢竟手術是治療的最後手段。

患者應試過服藥、物理治療、運動等方式都效果不佳後,才考慮動手術。

因此,是否動手術沒有絕對答案。手術目的在於緩解疼痛、改善關節功能、矯正畸形,

或預防關節組織磨損加劇;但多數手術的功能是「緩解疼痛,改善生活品質」。

至於動手術的情況,先諮詢你的骨科醫師,並進行關節的徹底檢查。

人工關節手術不是緊急重大手術,建議與醫師詳細討論,探詢多方意見,確定有必要再開刀。

以下是2個判斷方向:
 1.疼痛到難以忍受、難以入睡?無法工作?或影響到日常生活行為,生活品質大幅下降?
 2.每天需用止痛劑控制?或靠其他方法控制疼痛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n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