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泌尿道廔管』

定義與病因:
廔管是由兩個器官之間有不正常的通道。尿道的廔管疾病種類很多,其中以結腸膀胱廔管佔最多,
其他還有尿道陰道廔管、腸膀胱廔管、膀胱陰道廔管、直腸尿道廔管等。
造成此疾病的原因大部分是原因不明的,有時手術後或感染、惡性腫瘤也會引起。

疾病之症狀:
患者會發現自己的小便裡有氣泡或類似糞便的東西,也會感到排尿困難、腹部疼痛、
或引發全身的感染,有些病患會有尿失禁的問題。

醫療與護理:
原則上以外科治療為主,將廔管切除,重新建立完整的組織,手術後要防止傷口感染。

 

『小便有異味 小心是直腸疾病』

小便混濁,異味難聞,曾被中醫診斷為「腎虧」,看了西醫說是「泌尿道感染」,
治療了三個月依然未見好轉,原來是直腸憩室破裂,而與膀胱沾粘產生廔管,糞水流入膀胱所致。
台中市澄清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石宏文表示,小便有異味,不可輕忽,可能是直腸疾病的警訊。

石宏文醫師表示,這種膀胱直腸廔管的病例,在診斷上有一定程度的困難,患者的病情有被延誤的可能,
在發現首例後,又有三位患者罹患相同的病情,其中兩位是直腸癌侵犯膀胱造成,
經手術切除直腸及修補膀胱後,已完全改善小便異味的情形。

  一位六十六歲的男性患者,因小便混濁,曾到中醫看診,醫生說他是「腎虧」,
吃了一個月的中藥而未見好轉,再到診所看病被診斷為泌尿道感染,又吃了兩個月的抗生素病情依舊,
經轉介到澄清醫院泌尿外科門診就醫,因其小便有糞便的味道,醫師懷疑並非單純的泌尿道感染。

石宏文醫師表示,該患者經靜脈腎臟攝影顯示腎臟及輸尿管並無明顯異常,
但膀胱鏡檢查發現膀胱三角處有突起之大片發炎情形,切片檢查並無惡性細胞,
最後以腹部電腦斷層發現膀胱內有空氣,判斷患者的膀胱似乎與腸胃道有相通。
經會診直腸外科,証實該患者在乙狀結腸處有多處憩室,並已破裂沾粘到膀胱外壁形成廔管,
糞水經由廔管進入膀胱,使病人又反覆性膀胱炎的症狀,經手術切除乙狀結腸及修補膀胱,
病人小便異味已獲得徹底的改善。

  另兩位七十多歲的直腸癌患者,在門診時連褲子都充滿糞便的臭味,是由於直腸癌已侵犯了膀胱,
腸內的糞便大量跑進膀胱,經手術後小便再也不會有糞便的臭味。石醫師表示,一般大腸直腸憩室破裂時,
會有血便、腹痛情形,一旦糞便進入腹腔則會有腹膜炎症狀,如病人只出現小便異味,而沒有上述症狀,
僅以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等症狀表現,會讓泌尿科醫師加以輕忽這種直腸膀胱廔管的可能性。

 

『醫師:小便屁聲連連 當心氣尿症』

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17七日電台灣高醫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張美玉舉行記者會,
發表「氣尿症」罕見疾病,她說,患者小便時隱約間有屁聲,可能是身體在發出警訊,
包括大腸憩室症、大腸癌、區域性小腸炎,甚至糖尿病都有可能,不能等閒視之。
張美玉特別以汽球裝水,排水時會發出排氣聲響,說明患者排尿出現屁聲的原因,
她指出,「氣尿症」是指病人在排尿後段會有氣體排出,這是因為廔管將腸道所產生的氣體引導至膀胱,
而且因為氣體比重輕浮於膀胱的頂部,尿液先排出最後才是氣體排出。
氣體進入膀胱有如一個裝有水的汽球,排尿時待尿液變小尚未排空之際,
氣體循隙伴隨尿液排出時會產生類似放屁的聲響。

她說,「氣尿症」是很少見的臨床表徵,在正常的泌尿系統只會排出尿液,不會有氣體排出,
即使是這麼少見的臨床表徵,在第一時間民眾往往會忽略「氣尿症」所潛在的疾病而延遲就醫,
甚至無法察覺「氣尿症」是提供醫師鑑別診斷的極佳臨床表徵。
她指出,一位五十歲患有糖尿病的男性病患,術前尿液檢查呈現「菌尿症」而被轉診至泌尿科門診
進一步檢查,再進一步詢問才發現,病人早在半年前就有「氣尿症」和「糞尿症」的現象,
但是當事人忽略這些不尋常的徵兆,經過進一步腹部電腦斷層和腸道膀胱攝影,發現病人因為大腸憩室病,
造成大腸膀胱廔管,經過部份大腸切除及部份膀胱切除後,病人已不再有這些困擾。
造成「氣尿症」最常見的原因是,腸道膀胱廔管,其次是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細菌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氣體。
腸道膀胱廔管造成的病因通常來自於腸道,如大腸憩室症、區域性小腸炎,
偶爾膀胱或攝護腺本身的疾病也會造成廔管。腸道膀胱廔管臨床表徵常以泌尿道的表徵為主,
然而主要的問題卻大部份來自腸道本身。她又說,「氣尿症」男與女發生率比是三比一,
女生發生率低的原因是有子宮卵巢作為腸道和膀胱的中間襯墊,
使局部的腸道發炎或腫瘤不會輕易的造成廔管;關閉廔管,手術的方法是切除病灶並縫合膀胱。

 

『什麼是廔管手術?廔管又是什麼?

在眾多泌尿疾病當中最令病患感到沮喪,人生乏味的恐怕就非「廔管」莫屬了,
所謂廔管是指器官與器官間,器官與組織間,組識與組織間有不正常的交通,
譬如正常的情況下大腸與膀胱各司其職,互不相通,但發生某種變化時,變得相互交通,
本來應讓是肛門排便的卻意外地由尿道排出,不但使病人震驚,情何以堪,也大大地困擾病患,
至有癌變的可能,如何適當處理廔管問題就成為泌尿科醫師極為辣手的挑戰。

廔管究竟如何產生呢?一般不外乎五個主要因素,首先是因外傷引起,
使得相鄰的器官因創傷在癒合過程間發生交通情形,如果再加上第二因素-發炎,
廔管形成的條件就更加的穩固了,例如有人因車禍有開放性骨折,繼而發生骨髓炎,
於是骨中腐物、分泌物、壞死細胞便不斷由骨折處流出,而至皮膚外,使皮膚傷口總不癒合,
形成組織與組織間的廔管,又如常見的肛門廔管也是因慢性發炎,分泌物無法從肛門腺體正常排出,
而穿出肛門外,病患整日都有滲出物,不勝厭煩。

第三是因手術的後遺症,一種人為的破壞加上不當的燒灼,縫合所引起;以泌尿科而言,
膀胱就很有可能是因為大腸手術而與大腸相通,或因為婦產科手術,造成輸尿管或膀胱與陰道間發生廔管。
另外,腫瘤的擴張使得某一器官發生潰爛,而波及鄰近組織或器官也是造成廔管的原因之一,
例如大腸與腎臟的廔管,還有就是因癌症接受放射線治療後,也有因組織壞死發炎而與鄰近組織發生廔管。

這些眾多因素當中,可能以因手術的後遺症發生的廔管最難處理,原因是病患心理都相當不平衡,
充滿埋怨,處理不當可能引起醫療糾紛,另一則是已開刀的部位若再行手術修補時,除困難高外,
也面臨傷口癒合問題。當發生廔管時,尤其是泌尿器官受波及時,必須先看問題的所在,
例如尿液是否混濁不清,含有氣味或有氣體存於其中,大腸與膀胱間的廔管,
如果不是很大的話不見得會出現糞便,但因大腸氣多,有氣、尿混濁不清是可能的線索,
其次是何種器官受波及也很重要,例如尿液從陰道流出,究竟是來自輸尿管亦或是膀胱呢?

如何找出廔管所在呢?當然可以先作腎盂攝影術,看看顯影劑從何處流出或流至何器官,
如膀胱、大腸廔管,在作這項檢查時可以看到大腸也顯影,有時候不易看出,
可以作膀胱鏡看看廔管的大小,位置,如果仍然碰到似有似無情形,
可以灌入顯影劑在加壓下照x光來證實膀胱與大腸間的廔管或者灌入染色劑,
若從陰道發現變色的液體也可以證實。

那麼應該怎樣處理呢?有人認為很小的廔管可以從放置導管或導尿管開始,
例如輸尿管陰道間的廔管,先由腎臟放置導管將尿液直接引出體外,
使得輸尿管可以在比較乾的環境下自行癒合,或者有膀胱陰道間廔管放導尿管,
也是同樣期望廔管處能長好,但這種方式處理成功的比率並不高。而手術修補成功率較高,
但必須面臨時機的問題及傷口癒合的問題。一般而言,先採取引流尿液,然後控制感染,
三個月至半年後,等內部疤痕組織成熟再行手術的人較多,由於原先手術,
管附近的疤痕組織血循環較差,泌尿科醫師多會將陰道傷口切掉並重縫,而膀胱也要打開,
將其中的纖維組織切掉再重新縫合,兩者之間再墊上網膜隔離,且網膜富淋巴及血管,
望傷口能有較佳的環境生長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n1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